已知a的高度记作正15米,b点的高度记作负13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6 05:16:46
已知a的高度记作正15米,b点的高度记作负13米
用汽车从井下提重物,重物质量为m,大小不计的定滑轮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如图所示.已知汽车由A点静止开始运动至B点时的速

由题意可知,在小车由A到B的过程,物体升高的高度h=Hcosθ-H;将汽车的速度沿着平行绳子和垂直绳子方向正交分解,如图所示货物速度为:v=vBsinθ,则对物体上升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可知:WF-mg

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A点以速度v0水平抛出(即v0‖CD),小球沿斜面运动到B,已知A点高度h,求运动

小球此时只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合力的作用,它的大小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所以,此时小球的动力轨迹是v0的匀速运动与沿斜面向下匀加速运动两者的叠加.加速度a=gsinθ,斜面长度S=h/sinθ因为

一物体在距某一行星表面某一高度O点由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依次通过A、B、C点,已知AB段与BC段的距离相等,均为24

先求该星球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由h=gT2/2h+24=g(T+0.2)/2h+48=g(T+0.3)2/2得g=800再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T2=4π2r3/GM得T=30π

一小球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过程中通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是通过B点时速度大小的一半,已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的

数学只是一个计算工具,单独存在不加以运用意义不大!除非你做科研!只有把它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它才能1+1>2.不同时期的数学水平对应着不同难度的物理解决方法,大学物理的解决更加迫切的需要高等数学的运用.

由地面上A点测得山顶电视塔顶点B和电视塔基地C点的仰角为60°和30°,已知由山顶C到地平面的垂直高度为40m,求电视塔

 如图所示: 依题意,得∠BAD=60°, ∠CAD=30°, ∠D=90°在Rt△CAD中, ∵∠CAD=30°,∴AC=2CD=80m 

当太阳直射a点时,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太阳不能直射a点吧,至多是23度26分

一个物体从离地面一定高度A点开始作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经B点到C点,已知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34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vC2−vB2=2axBC,vB=34vC,xBC=7m,联立解得:vC=85m/s.则AC间的距离为:xAC=vC22g=32020m=16m.答:AC间的距离为

用汽车从井下提重物,重物质量为m,大小不计的定滑轮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如图所示.已知汽车由A点静止开始运动至B点时的速

求绳子的拉力方向在随时变化,但是根据功能守恒,化为理想模型(无摩擦),则绳子的拉力做的功为重物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的变化.绳子相连,速度相等;绳子伸长长度即重物升高高度.动能:M=1/2mv^2势能:I=

一物体自O点做自由落体运动经A点后到达地面B点已知在B点处的速度是A处的四分之三AB距7米求O点的高度.

B在A的下方,应该是在A点处的速度是B的四分之三.设到B点的速度为V在A-->B,V^2-[(3/4)V]^2=2gh即(7/16)V^2=2*g*7V^2=32gO-->B,V^2=2gH所求高度为

已知A点的高度是+20米,B点的高度是-18米,C点在B点上方5米,那么C点的高度是______米,AC两点的高度差是_

点C在水平线以下18米-5米=13米处,高度是-13米;20-(-13)=33(米);故答案为:-13,33.

一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先后经过A,B两点,相隔时间为0.2秒,已知AB相距1.2米,求物体起落点离A的高度

a=g=10米每秒设物体起落点离A的高度=S,物体起落点到A的时间为tS=(1/2)*g*t*t(S+1.2)=(1/2)*g*(t+0.2)*(t+0.2)解出S=1.25m,t=0.5s

测量A.B.C.三处的高度,已知A处的海拔高度是-37.4米,A点比B点高92.4米,B点比C点高-58.5米,那么C点

点的海拔高度为-37.4-92.4=-129.8米c点海拔高度为-129.8+58.5=-71.3米则c比a高-71.3+37.4=-33.9米

A,B两点在地面O点的正上方,A点离地高度为20m,B点离地高度为10m,现分别在A,B两点水平抛出两个小球,要使两球同

竖直方向:1/2gt^2=sTa=2sTb=1.414s(就是根号2)所以A比B先扔(2-1.414)s水平方向:vt=sTa=2sTb=1.414s(就是根号2),所以Va:Vb=Tb:Ta=1:1

如图 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A的垂直高度BC为55m,球山坡的坡度

勾骨定律bc平方加ac平方等于ab平方所以ac平方等于ab平方减bc平方然后bc除以ac不就对了约等于1:3.5的坡如果要看山的度数那你去翻翻三角涵数那个很清楚我不记得公公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