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为什么可以说是新中国的性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4 11:26:01
土改为什么可以说是新中国的性质
为什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晚于无产阶级?为什么说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当然啦.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资产阶级就开始逐步在中国开工厂,并招募工人.也就诞生了中国首批无产阶级.以后中国才自己开工厂.才诞生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所以中国民

《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性质是什么?

你好,《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切记不是社会主义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

1949年成立后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为什么?

新民主主义国家…原因,简单说就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还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初步建立.

土改后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是( )制

从地主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私有制.属于私有制.56年三大改造后转变为土地的公有制(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至今.

谁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土改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

为什么说 假山的堆砌,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吃饭都成艺术了,还什么不能说是艺术的.艺术不艺术不重要.重要的是拿艺术的招牌忽悠

土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土改的主要目的是耕者有其田.使几千年来受压迫受奴役受剥削的中国农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土地.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哪些准备?

1.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受殖民、压迫的半殖民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从此站起.成为了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决定北京为首都,决定采用公元纪年过了<中国人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是社会主义社会.

土改胜利的意义?

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和半封建性的土地占有制度的革命它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不受封建剥削

土改的意义

获广大农民衷心拥戴,积极支前,打败蒋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什么性质,为什么

主要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我们刚刚取得革命的胜利,真正的劳苦人民翻身的时刻,在当时,我们还是要时刻警惕反动派的的崛起,而我们新中国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是时刻都站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与1947年的土改在对待富农问题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新中国土地改革采取保护富农的政策.原因是富农牵涉的面太大,为避免大的波动,加上朝鲜战争,经济困难,需要富农发挥积极性,为恢复生产做贡献.

空气为什么看不见如果说是因为它可以透光的话,那为什么它可以透光呢?怎样才能使其他物体也有这个性质呢?

因为空气是由很小的气体分子组成的,分子太小,分子间距离又大,光线照在分子上即使反射光,光太少了,人感觉不到.因此看不到.大的宏观物体不会有这个性质,除非把物体也转变成这么小的粒子.

标志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事件是?为什么不是新中国成立?

选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四运动的性质准确的说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

为什么说1950年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50至52年的土改任务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所以是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因此该运动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苏州园林"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艺术强调独创性,其成果能给人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艺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是具有实际效果的东西,是可以大量复制的

白酒和白醋的性质它们的性质 请减要说明 还是物理性质只要说是什么性质就可以了

白酒是乙醇C2H5OH和水的混合物,密度小于水,和乙酸在浓硫酸的条件下可以发生酯化反应,而白醋的主要成份就是乙酸,它具有酸的通性.